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诸城市中医医院 >> 杏林通讯 >> 杏林通讯第246期 >> 正文
  杏林通讯第246期
蜂蛰伤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更新时间:2021年10月23日

      夏秋季是各种动物最繁忙的季节,对于蜱虫、隐翅虫之类,大家都再熟悉不过,而且对于这类虫咬伤的危害,目前大众普及率也非常高,所以,民众相对比较重视。而对于蜂蛰伤,很多人还不知道它的严重程度。

      近日,我科收治了一名蜂蛰伤的患者,老年男性,蜂蛰伤后约30分钟来我院急诊科就诊,当时患者全身皮肤潮红、寒颤,血压75/43mmHg,指尖血氧饱和度85 ,此时患者已经进入休克状态,急诊科应用地塞米松及异丙嗪等药物后送入我科。入科后完善了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出现了明显的酸中毒、高乳酸血症及肾功能损伤等情况,于是我们立即予以积极纠正休克、补液、适当纠正酸中毒、保护脏器功能等治疗。约1.5小时后,患者的血压基本稳定,血氧饱和度逐渐回升至96 ,能正常交流,皮肤颜色也逐渐转为正常。经过系统治疗,患者的休克逐渐改善,内环境稳定,肾功能恢复正常,好转出院。

      通过这个病例,我们可以看到蜂蛰伤真的不容忽视,如果救治不及时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

      下面再简单介绍一下蜂蛰伤的有关知识。

       蜂蜇伤分为蜜蜂蛰伤(尾刺刺入皮内)、黑尾和金环胡蜂蛰伤(尾刺有几率被刺入皮内),黄蜂和马蜂蛰伤(尾刺不进入皮内)。

皮肤被刺伤后立即有灼痒和刺痛感,不久局部红肿,发生风团或水疱,中央被蜇伤处有一瘀点,数小时后自行消退,无全身症状。如多处被蜇伤,可产生大面积显著的水肿,有剧痛;如眼周围被蜇伤使眼睑高度浮肿;口唇被蜇,口腔可出现明显的肿胀或伴发全身性风团。严重者除有局部症状外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烦躁或出现抽搐、肺水肿、虚脱、昏迷或休克,常于数小时内死亡或经数日后死去。因此,遇有蜂蜇伤出现全身症状者要及早进行治疗。国内黄蜂蜇伤发生过敏性休克死亡已有数例报告,还有报告蜂蜇伤发生血红蛋白尿引起肾功能衰竭的病例。

       如果蜂刺留在伤口内(在红肿中心有一黑色小点),有时局部可引起化脓。黄蜂蛰伤的局部症状较重,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昏迷或者迅速死亡,有的可发生血红蛋白尿,以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过敏体质的人,即使单一蜂蜇伤,也可引起荨麻疹、水肿、哮喘或过敏性休克。

临床上我们根据有蜂蜇史,局部疼痛及明显的肿胀症状,一般不难诊断。

      如果不慎被蜂蜇伤如何救治?

      1.将毒刺正确的拔除很关键。蜇伤后要首先检查患处有无毒刺留在皮肤,可用镊子拔出断刺,然后用吸奶器或拔火罐将毒汁吸出。在家也可以用小针挑拨或胶布粘贴法取出蜂刺,但不要挤压。蜜蜂蜇伤后毒刺易折断在皮内,其它蜂蜇伤一般不折断毒刺。

      2.蜜蜂蛰伤可用弱碱性溶液(如2--3 碳酸氢钠、肥皂水、淡石灰水等)外敷,以中和酸性毒素;黄蜂蛰伤则需要弱酸性溶液(如醋、0.1 稀盐酸等)中和。还可以用鲜马苋、鲜夏枯草及季德胜蛇药捣烂敷在患处,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

      3.蜜蜂蜇伤上述处理后,一般可以解决。马蜂蜇伤处理后建议及时观察是否过敏性休克。

      4.无论哪种蜂蜇伤,出现全身症状(如心悸、虚脱、呼吸困难或有休克症状)的严重病人应去医院治疗。

      5.有全身症状者,根据病情予以不同处理。症状轻者给予对症治疗或10 葡萄糖酸钙静脉注等,对于过敏反应的患者,应迅速用肾上腺皮质素、抗组织胺药等;发生血红蛋白尿者,应用碱性药物碱化药液,并适当补液,适当利尿;如少尿或无尿,则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对休克患者要积极抢救;对群峰蛰伤或伤口感染者,应加用抗菌药物。

      6.若蛰伤部位多,出现酱油色尿,并出现多器官损害,可行血液净化治疗。

      如何预防蜂蜇伤的发生?

       蜂类一般不主动攻击人,蜜蜂常因儿童的追逐而攻击人类,马蜂(黄蜂)常因人类接近其蜂巢而攻击人类。因此最好避免与蜂类的近距离接触,建议养蜂人在取蜜时或去野外林区工作时要穿长袖衣衫,戴面罩及手套、披肩,以免蜂蜇伤。蜂在飞行时不要追捕,以防激怒而被蜇。教育儿童不要戏弄蜂巢,发现蜂巢要彻底捣毁,以消灭黄蜂及幼虫,当然,在捣毁蜂巢时要加强个人防护。

重症医学科 郝敏


文章录入:中医院   责任编辑:中医院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