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诸城市中医医院 >> 杏林通讯 >> 杏林通讯第225期 >> 正文
  杏林通讯第225期
针灸为何具有补泻效应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更新时间:2019年12月17日

      非专业人士看针灸医师治病,用的只是一支支经过严格消毒过的不锈钢针,针上并不带什么补药或泻药。那么,它又是怎样产生补与泻的效应呢?
      其实,针灸治疗疾病主要是通过针刺穴位经络,调节气血、调理脏腑、调和阴阳来达到目的。《灵枢?海论》中有言: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经是直行的主干,络是经脉细小的分支,经络纵横交错,如网状遍布周身,经络可以联络脏腑,沟通肢窍;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病邪,反映病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当机体处于虚惫状态而呈虚证时,针刺后可以通过经络激发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增强机体功能,起到扶正补虚的作用;当机体处于邪气旺盛而呈实证时,针刺后能够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疏理脏腑,
      抑制机体功能,起到祛邪泻实的作用。也就是说,针灸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其补与泻,是根据针刺时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来决定的。
      另外,穴位的主治作用,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有些穴位性质偏补,有些穴位性质偏泻,比如神阙、关元、气海、膏盲、足三里等穴,针刺或艾灸后,大多能鼓舞人体正气,促进功能旺盛,具有强壮作用,多用于虚损病证;而井穴、十宣、八邪、人中、委中等穴,又能疏泄病邪抑制人体功能亢进,具有祛邪作用,临床上多用于邪实病证。有些腧穴具有很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如天枢穴,便秘的时候针刺天枢穴可以通便,腹泻的时候针刺天枢穴又可以止泻。胃动力不足时针刺足三里可以加强胃的蠕动促进消化功能,胃运动亢进时针刺足三里可以使之弛缓。
      除了腧穴自身通过经络对人体的双向调节之外,医生针刺时所采用的手法,刺激量的轻重,才是促使机体内在因素转化,产生或补或泻的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古代针灸家在这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创造出十数种针刺补泻手法。临床疾病中不论是虚证还是实证,针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目前常用的简单手法有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徐疾补泻法、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开阖补泻法、平补平泻等等。复杂的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则综合了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手法,为驱寒、清热之大法。所以,针灸并不是简单的把针刺入腧穴,而要在长期反复的练习中找到针刺的规律,审慎的根据患者的疾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属性,慎重的诊治每一位患者,这才能成为一个针灸高手。所以《灵枢?官能》中说: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                       针灸科 王少华


文章录入:中医院   责任编辑:中医院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