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诸城市中医医院 >> 杏林通讯 >> 杏林通讯第224期 >> 正文
  杏林通讯第224期
针药并重方为良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更新时间:2019年11月16日

       “若针而不灸,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灸,亦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孙思邈--《千金翼方》
       传统中医都是按照“方药内服,针艾外治”的模式看病,确实中医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这种“针药结合”的看病模式,又可称为针药并用、针药合用,即是指对同一患者,针对其病症同时施以针灸和药物等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提高疗效等目的。传统中医在临床治疗中,常善于针药兼施,相机而行,合理使用针灸与药饵,形成中医独特的诊疗方式。
       针药并重其实由来已久
       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曰:“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所应用的方剂流传至今,被誉为“经方之祖”其实在这两部经典当中也广泛的讲述了针刺和中药汤剂的使用:
       第一种:先针后药 《伤寒论》231条:“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此阳明中风实为三阳合病,故先用针刺法,欲针引阳气以泄经络闭郁之热。虽获小差之效,但表证仍未解除,经过约十日的迁延脉续浮者,说明邪气有外解之势,故改用小柴胡汤因其势而解之。
       第二种:先药后针再药  《伤寒论》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证为表邪太甚,阻于经络,药难胜病,故应先针刺风池、风府,以疏通经络,泄太阳风邪,先击其堂堂之势,然后再服桂枝汤,以解肌表。
       第三种:或针或药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同《伤寒论》一样,均有妇人热入血室证的辨治。对其“如疟状,发作有时”者,则但治以小柴胡汤;对表证已罢,热入血室已呈结胸状,以及阳明热甚,反侮于肝而入于血室者,皆强调“当刺期门”以泄其邪热,不必服药。
       第四种:宜针不宜药  《伤寒论》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太阳与少阳并病,邪气内结,经气不舒,非药物发汗所能解除,故当针刺,如误用药物发其汗,可致邪入肝经而谵语。
       第五种:宜药不宜针 《素问·刺疟篇》对疟病的治疗强调“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个人认为仲景此论乃以为针多偏泻,此证当补,故不建议针刺。
       第六种:针灸治未病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四肢属阳,阳主外,四肢觉沉重不通,说明外邪初中人体,但病邪轻浅,故可选用上述4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疏通经络,使外邪从肌表而解。此外,《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太阳病若未愈,或自愈而又欲作再经者,是病邪有向阳明经传变之趋势,故当针刺足阳明经的相关穴位,使经气流通,非但邪不再传,且病得解。
      针药并用在临床上的应用:
      患者罗某,43岁,胃脘痛,上腹部满闷不舒2月余,于2019年6月来我科求诊。患者自述胃脘痛,食欲减退,胃中时发嘈杂,吞酸喜呕。至我院行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触诊患者上腹部压痛,叩诊鼓音,面色萎黄,大便黏腻不爽,夜寐不安,舌红苔黄腻,脉细数。
      该患者为湿热内蕴于胃,故发胃痛,时值夏季,湿热之邪蕴于胃脘,故发胃痛,湿热上蒸头面,故发面色萎黄,下迫大肠,乃有大便黏腻不爽,便后意未尽也。《黄帝内经》云:胃不和则眠不安。故夜寐不安,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者,皆湿热之象也。中医诊断:胃脘痛--湿热内蕴;西医诊断:非萎缩性胃炎。
       为患者开具黄连温胆汤加黄芩栀子7剂,以清热祛湿。同时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以调胃和中,泻法针双侧内庭以泄热,针双侧丰隆以祛湿,加膻中以行气。7日后患者诸证消失,以温胆汤减黄连量,去栀子黄芩,少加麸炒苍术以健脾祛湿,又7日,愈。10月25日回访未复发。
针灸科 王少华

文章录入:中医院   责任编辑:中医院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