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诸城市中医医院 >> 杏林通讯 >> 杏林通讯第198期 >> 正文
  杏林通讯第198期
“冷暖”于炳琦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更新时间:2017年9月19日

      “我就是个平平常常的大夫,给人看病,做好我的工作,有什么好说的?” 于炳琦不愿意接受采访,几次约访,勉强答应,但还是一脸不情愿,见了面,他也毫不避讳地说出了自己的顾虑:“就是担心你们媒体啊不能实事求是。”也不管对方的感受,够坦诚实在!
       这是一个常年与脑病打交道的人,诸城中医医院脑病科的主任。脑病科在西医医院称作神经内科,主要病号群体是脑梗死、脑出血、神经肌肉疾病的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
      “跟儿科、产科啊那些科室不同,他们做的是一份希望,我们这里,有时候真是像病号苦笑调侃的那样,是‘残疾人俱乐部’”,于炳琦说。正因为面临这种病员群体,他比任何一个人都明白一个医生的使命与责任是什么,“所谓救死扶伤,很多时候,不仅仅是要把病人救活,我们还要竭尽所能,让病人高质量的活。”可是脑血管疾病在很多情况下会让病人留下诸多后遗症,多年以来,面对这一系列缠绵难愈,步步为艰的疾病,他也看尽了人情冷暖、世间百态。
       他讲起一个老人的故事,说老人已经多脏器衰竭,继续治疗已经毫无意义,可儿女还是执意要继续抢救。“别再让他痛苦了,不要再折磨老人了,该让他走就让他走吧。”
       这是他的心里话,似乎和他医生的身份不符,甚至对生命有些无情和冷漠,但却是一个医生心底的肺腑之言。
       在所有努力都是徒劳的情况下,能够冷静的、毫不避讳的与患者家属坦言,在所有人看来,这的确是一个很“冷”的医生。但事实并非如此,面对毫无意义的治疗,他不愿意患者再饱受折磨,也不愿意看到家属再承受不必要的负担与痛苦。虽然他的话语简单、直接,甚至有些冷酷,但正是因为他有一颗炽热的心才会如此坦诚相对。
       于炳琦1995年从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我院工作,后进入脑病科,他说自己那个时候也是充满了“热情”,无比心软,对病人有着无限的同情,把每一个病人都当成自己的家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倾尽所有不顾一切的想要把病人救活,哪怕没有希望,也要让病人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但后来接触多了,他开始慢慢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把自己归位,“冷”了下来,他说:“我面对的是病人,无论什么时候,我都应该和病人一起对抗疾病,然而面对疾病,我们需要保持的是清醒和理智,同情和热情解决不了问题。”
       从医这些年,他常感无奈与无力,深深体会到了特鲁多铭言的深刻含义:“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生老病死,都是人生规律,医生要做的,就是要遵循规律,无论对患者还是对医生而言,这都是一门残酷的必修课。于炳琦坦言:“疾病有它的自限性,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我扶你过去,扶你走过这一病程,这就是医生的作用,医生真正的作用是‘帮’,不是‘治’。所以医生的积极性不要太高,只有‘冷’下来,才能将一些盘根复杂的利益关系捋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只是说在很多疾病面前,明知无能为力,还要死撑下去,最终结果依然不能为患者解除什么。”
       心“冷”的于炳琦,不但自己“冷”,还想方设法让病患和家属能冷静下来。病来如山倒,“病患着急,想要急着确诊,想要快点好起来,人之常情,大家都能理解”,但病去如抽丝,尤其很多疾病,确诊需要时间,治疗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往往病人一来了医院,病急,心比病还急,于炳琦说,这就需要安抚住病患的急躁和焦虑。
       曾有一位肌无力的患者,在本地、外地换了好几家医院效果都不好,经人介绍到了于炳琦这里,住了两天院,没有明显好转,这位患者又待不住了,觉得于炳琦也没有别人说得那么好,想要转院。这个时候,于炳琦建议他去做一个CT检查,患者拒绝了。于炳琦说,去检查一下吧,你要是不相信我,或者觉得我是在让你做不必要检查,这个检查的费用我来给你垫上。在于炳琦的坚持下,这位患者去做了检查,结果被诊断为肺癌,副肿瘤综合症,尽管是个坏消息,但由于确诊早,他得到了及时的救治,肿瘤切除之后,肌无力消失。身边的医护人员都觉得不可思议:“于主任是怎么判断出这个患者肺部一定有问题的?”于炳琦说,没什么特别的,这是个到哪里都待不住的病人,不相信医院和医生,他只要在任何医院待住了,主治医生看了他的症状都会建议他去做一个CT检查,“我不过是稳住了他”。
       但你说于炳琦“冷”吗?没日没夜的工作的人是他,一天不到病房看看就不踏实的人是他,只要病人需要休班也不得闲的人也是他,其实他一点都不冷,冷眼看穿的背后,终归是热肠挂肚。救死扶伤的天职使他对疾病更敏感,对生命更敬畏。他理解病人家属为了留住生命,付出多少金钱都值得的心情,但是他反对过度治疗,“既维护不了病人的尊严,还浪费钱。”话虽不暖,却是句句真情,“医生不是神,我们面对已然发生的结局,无能为力是常有的事,过度的治疗,不但不能挽回患者的生命,还会给家属造成的沉重的负担。”生命不能轻言放弃,他之所以能做到坦言,是因为他对病情对疾病的演变了解透彻。
       正是经历了太多的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他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对自己所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孜孜以求。他很真诚地说,“作为县级医院的医生,有什么重大的医学发现或者发表什么重量级的学术研究论文,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但不是说我们就无所作为了。”“我们依然需要不断学习,紧跟医学迅猛发展的脚步,了解并认识更多的疾病,当我们第一次遇到的时候,就可以及时给出判断;对我们已经了解的疾病,我们可以积累更多的治疗经验,减轻病人的痛苦,也减少他们的治疗费用。”
       就像那个确诊早期肺癌的病人一样,于炳琦之所以能给出准确的判断,正是长期经验的积累:“有些肿瘤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和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疾病的症状是相似的,这就需要我们多方面充分考虑,综合多方面的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症状与体征,确诊某个疾病就会变得水到渠成。”无论任何疾病,越早确诊,就越早争取到了和疾病抗争的主动权,治愈的可能性、活下来的可能性就越大。
       诊断疾病就像警察破案一样,顺着线索往上捋,顺着症状找原因,就找到了。于炳琦这样说,当然,也要针对具体情况,一个三十岁得脑血栓和一个六七十岁的人得脑血栓是不一样的,需要弄明白原理,融汇贯通,也要有悟性。
       这是于炳琦的本事,正如他的同事所说:“于主任对疑难病有自己的判断,很多事情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而这些本事的习得,正是来自于他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他曾先后到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进修学习,并多次参加省市及国家级学术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同专业同领域的人建群、组团,交流学习更加方便,医学进步很快,要跟上节奏,就得不停地学习、学习”,他看书,书籍更新太慢,他就上网,上各种专业网站阅读资料,“那些医学研究成果更前沿,更开阔眼界。”“你看得多了,知道得多了,遇见了这样的病自然就对上号了。”
       于炳琦大学毕业来到诸城中医医院20多年的时间里,见证了中医院的成长、壮大,以及他自己的成熟、蜕变,如今的他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兼职副教授,中华医学会会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血肿清除治疗,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肌张力障碍后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血管病、面瘫、头痛、脑炎、癫痫、肌无力等。因工作突出,多次被评为“诸城市百佳医务工作者”、“诸城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脑病科逐步形成了设施设备完善、人才梯队合理、中医特色显著的良好局面。
       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一死因,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正逐渐呈现上升和低龄化趋势,脑血管病以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救治费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在单纯依靠西医治疗脑血管病效果不理想的现实情况下,脑病科充分发扬我国中医传统优势,利用传统中医诊疗技术提高了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为我市脑血管病患者带来了生命的春天。
      “我们探索出一套‘早期脑梗塞溶栓治疗和早期脑出血微创治疗、早期中医中药治疗、早期针灸治疗、早期康复心理治疗’四位一体治疗体系,通过给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以全方位的整体治疗,最大限度的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及社会效益。”于炳琦介绍,祖国医学对于中风病有独到的治疗手段,他们在早期溶栓和微创治疗的基础上,依据患者症状、舌苔脉象给予熄风化痰、活血通络及滋阴潜阳、化风祛痰等中药治疗,以及应用该科自行研制的“脑通胶囊”、“清脑镇痛口服液”、“晕止定眩丸”等5种中风病系列中成药,配合早期针灸、理疗、推拿及康复治疗,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人的致残、致死率。
       规范、成熟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可喜成绩,脑病科在2003年创建为潍坊市重点中医专科后,于2016年又被山东省卫计委、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山东省中医药重点专科。
       于炳琦和他所在的科室,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收获希望,彼此相依,彼此成就。

宣教科 王伟


文章录入:中医院   责任编辑:中医院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