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诸城市中医医院 >> 杏林通讯 >> 杏林通讯第161期 >> 正文
  杏林通讯第161期
颅脑损伤致异地口音综合征一例分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更新时间:2014年8月14日

      患者,女,38岁,农民,因头部外伤后1小时入院。入院查体:浅昏迷,躁动,GCS计分9分,右利手。双侧瞳孔直径约3.5毫米,对光反射迟钝,颈部抵抗感明显,右侧肢体活动少,右侧巴彬斯基征阳性。颅脑CT显示左额颞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入院后行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10小时清醒,但说话只能发单音,随病情好转语言功能逐渐恢复,术后20天可正确对答,但说话节奏缓慢,欠流畅,30天后基本恢复正常流畅水平。患者清醒后一直说普通话,而伤前患者一直讲当地方言,其家人也都说当地方言。患者自知口音异常改变,但自称说当地方言拗口,难以说出。患者在上小学时有过讲普通话历史。随访半年,患者经训练逐渐改为当地口音。
      异地口音综合征最早在1907 年由 Marie 报道,国内外文献个案报道其病因包括脑血管病、颅脑外伤、多发性硬化、神经变性病、精神分裂症。检索国内文献目前报道仅 10 例左右,多为颅脑外伤后患者。
      异地口音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清楚,但所见报道显示患者病前有异地口音语言接触或使用的经历,常发生于优势半球受损。不同的年龄段进行语言学习,其中枢定位可能不同。即患者幼年学习的当地口音与成年学习的异地口音,其语言中枢不同。而口音中枢有优势与非优势之分,且优势口音抑制非优势口音的表达。平时异地口音中枢被抑制,表现不出来。颅脑损伤后几个小时内皮层功能重新调整,恢复了伤前潜在的被抑制的非优势口音中枢神经功能。也有人认为在受损脑功能未恢复前,出现了巴甫洛夫学说中的 "痕迹性条件反射",即未受损的发病前被抑制的异地口音中枢在当地口音中枢受损后开始发挥作用,而随病情恢复,当地口音中枢恢复功能,异地口音中枢重新被抑制。
      另外有些专家则认为异地口音综合征是一种以新口音为特征的失语。这种患者皮层下某个部位受损后,患者出现了语音缺陷。有学者认为异地口音综合征是一种与语言、口音记忆功能紊乱相关的综合征,当原来的当地口音的记忆环路联系受损后,大脑中相对静止的异地口音环路联系开始连续活动,并与运动语言中枢发生联系,从而表达出异地口音。这部分受损的环路联系可以在康复期间,由于环境的刺激重新建立,从而恢复原来的当地口音。这些推测可以解释那些语言中枢并未受损或受损轻微的患者为何也出现异地口音综合征。
      颅脑损伤后是否发病、发病早晚、持续时间长短及能否恢复不定。有患者昏迷转醒后说了段时间当地口音后,才开始讲异地口音。异地口音综合征持续时间可从 23 天到 5 年不等。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措施,是否发病、发病早晚及能否恢复也无明显规律,随着病情好转,多数可恢复原来口音。在治疗原发病同时,积极加强语言功能锻炼,并配合心理暗示,可能有利于语言功能恢复。

                                                                                                                            外三科   管清亮

 


文章录入:中医院   责任编辑:中医院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