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院简介 | 电视医院 | 医院动态 | 杏林通讯 | 就医指南 | 医院文化 | 医院荣誉 | 重点专科 | 专家介绍 | 公益活动 | 医疗设备 | 院务公开 | 党建 | 诚聘
您现在的位置:诸城市中医医院 >> 科室介绍 >> 肿瘤一科 >> 正文
  肿瘤一科
中医肿瘤历史渊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更新时间:2012年9月3日

      早在距今约3500多年的殷商时代,古人对肿瘤就有所发现。殷墟甲骨文上已经有“瘤”的病名记载。该字由“疒”和“留”共同组成,说明了当时对该病已有“留聚不去”的认识。这是中医最早记载肿瘤的文献。


      中医学的奠基著作《黄帝内经》中所论述的“昔瘤”、“肠覃”、“石瘕”、“癥瘕”、“膈中”、“下膈”等病症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的某些肿瘤的症状类似,如“噎膈不通,饮食不下”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食管、贲门肿瘤所造成的梗阻症状。“石瘕生于胞中,……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这些记载的症状与女子子宫内肿瘤相似。“肠覃者……如怀子之状……按之则坚”,与腹腔内某些肿瘤相似。这些论述为中医治疗肿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难经》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对某些肿瘤的临床表现也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还提出了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和预后判断。

      东汉的张仲景对肿瘤与非肿瘤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区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中指出:“妇人之病……令阴掣痛……或引腰脊……膝胫烦疼……久则羸瘦……三十六病,千变万端”。上述有关妇人下腹疼痛的描述,与现今临床上由恶性肿瘤在盆腔内产生了广泛转移与浸润而引起的腰部和下肢酸痛的临床症状相似,特别是“久病羸瘦”,很符合恶性肿瘤晚期所引起的恶病质的情况。

      朱丹溪提出了“痰”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提出了“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也。”“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人身中有结核者不痛不仁,不作脓者,皆痰注也。”在治疗上有痰则治痰,但治痰必求其本也,指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其治本也。”并指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朱丹溪提倡治痰以治病,但反对过用峻利药。朱丹溪以二陈汤为治疗痰邪的基本方,他认为“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并且根据痰的不同性质和部位加用不同的药物,对后世医家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明代张景岳著《景岳全书》中提出:“瘤……即大,最畏其破,非成脓者,必不可开,开则牵连诸经,漏竭血气,最难收拾,无一可治”。他在其著作中还提出:“反胃者,食犹能入,入而反出……以阳虚不能化也,可温可补,其治犹易……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得下……治有两难。”明确地将噎膈与反胃在症状、病机和治则、治法上区别开来。到了清代,张璐著《张氏医通》则依据噎膈的症状,按寒热虚实辨证,用药上除了辨证用药外,药物主要多用果汁、蔬菜汁、药汁等,并将药物制成膏剂。这种方法符合了噎膈以阴虚内热为多见,需要多用果汁、蔬菜汁、药汁等多汁的食物或药物滋润,以“补阴助阳”,并且在噎膈造成“食不得下”时,果汁、蔬菜汁、药汁等可以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能量,并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文章录入:中医院   责任编辑:中医院

鲁卫网审(2014)第3706005号

公司地址:诸城市东关大街168号
Copyright©2007-2008 诸城市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诸城信息港  鲁ICP备14001186号-1